直到今年9月10日,成立五载的厦门足球队征战甲级联赛的上场队员中才有了厦门籍球员的名字,年仅18岁的吴昆盛在甲A联赛深厦之战的第85分钟替补巴哈上场。此后的几场比赛,尽管吴昆盛仍有几次出场亮相,却还是以替补队员的身份出现。随着刘欣回归故里愿望的落空,厦门籍球员明年以厦足主力身份征战中国甲级联赛恐怕依旧是可望而不可及,除非吴昆盛等二线队的队员在短时间内茁壮成长。
厦门足球俱乐部这两年的梯队建设成效不错,每年向一队输送几名球员也不成问题。但是在十年之后,一个少儿足球俱乐部输送的球员在厦足一线队的主力阵容中长久地占据两三个位置将不再是梦想。厦门市蓓蕾足球业余俱乐部总经理蔡笃信胸有成竹地向记者描绘了如此的宏伟蓝图。
蔡笃信说:“再过十年,我们蓓蕾俱乐部最大的球员将满21岁,正是在职业赛场崭露头角之时。按照最悲观的估计,两三个人打上厦足的主力应该不算非分之想吧。那时候,厦足的二、三、四线队伍中,蓓蕾俱乐部的球员正是逐渐站稳脚跟的开始。”
放眼国内足坛,厦门在后备力量的培养方面已经大大地落伍了。厦门足球俱乐部成立以后,尽管有识之士一再呼吁厦门足球界尽快加强“造血功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厦足的后备力量储备几年来仅仅处在二、三、四线队的几十名球员中,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非厦门籍队员。
令人欣喜的是,去年8月,在市体委主任林建章的倡导和支持下,我市第一家较大规模的少儿足球俱乐部——蓓蕾足球业余俱乐部经过精心的筹备,终于应运而生。一年多的运作表明,俱乐部正朝着良性化的轨道迈进,成效显著。
“名师出高徒”的古训由来已久。培养足球运动员,一样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蓓蕾俱乐部的教练员几乎网罗了厦门市全部的优秀足球教练:总经理蔡笃信是福建足球队夺得1972年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足球比赛第五名的主力前卫;总教练陈庄庄是前福建省足球队的主力队员和主教练,1996年至1998年出任厦足助理教练;邓光兴、何永三、林力斌和方福荣等福建足球宿将也常年在厦门的基层担当教练。年维泗、陈成达、迟尚斌、谷明昌等足球界的元老和名帅也都亲自辅导过蓓蕾俱乐部的球员。
目前,蓓蕾俱乐部拥有近两百名球员,按年龄段分为四个球队,分别是13岁以下、11岁以下、9岁以下和7岁以下共五支队伍(U—11队有两支球队)。
前中国足协主席、现任中国足协顾问的足坛元老年维泗今年六月来厦门进行调研时专门对蓓蕾俱乐部进行了指导,他高兴地说:“从娃娃抓起是很重要的,厦门的气候和环境都很好,良好的足球氛围也逐渐形成,厦门人非常适合踢足球,照这样常年抓下去,厦门的足球肯定能成大气候。”
对于蓓蕾俱乐部仅仅是在周末和寒暑假进行训练的做法,年维泗给予了高度的赞赏:“目前国内个别足球学校的运作方式不尽完善,误人子弟,把出发点搞错了,小球员应该把文化学习放在首位,我非常赞同蓓蕾俱乐部‘走训制’的训练方式。文化学习一定要抓紧,每周保持二、三次的训练,千万不能耽误小孩子的文化学习。一个没有文化素质的人最终是成不了一个优秀的运动员的。”
前厦足主帅迟尚斌在辅导过蓓蕾俱乐部的小球员后由衷地赞叹,“这些小球员的素质比我想象的要好,他们的控球、带球、射门的水平以及比赛中表现出的配合意识令人吃惊,照这样练下去,十年后的甲A霸主将是厦门队。”
蓓蕾俱乐部为厦门足球添砖加瓦之举也吸引了一些企业的鼎立资助,今年,俱乐部的U—11队得到了英国BP润滑油公司的赞助,冠名为“蓓蕾BP润滑油足球队”。明年,更多的企业将加入到蓓蕾俱乐部的运作之中。继今年前往上海进行20天的训练和比赛之后,俱乐部将更有能力“走出去”,以加快球员的成长步伐。
在前不久蓓蕾俱乐部成立一周年的时候,市体委主任林建章特地视察了俱乐部,对俱乐部一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林建章由衷地希望:“蓓蕾之花早日绽放鹭岛,厦足未来不是梦。”(庞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