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排超联赛的改革引起了广泛关注。笔者认为,这一波改革无疑是积极的,它不仅关注到青年队的发展,还致力于提升联赛的观赏性和竞争性,显示出排协的远见和用心。
在里约奥运会夺冠之后,排超联赛曾经历过一次改革,当时的重点是提升联赛的品牌影响力,如排超升级和IP打造等。然而,那次改革主要集中在赛事的运营外包和盈利模式上,虽然尝试引入新元素,但却未能改变联赛的核心结构,结果还失去了央视的强力支持。
此次改革由排协和排管中心主导,突破了以往的局限,关注到了联赛的本质。过去提到的“走出去引进来”和“二次转会”等概念,这次有了实际的落实。改革本身带来的变化就意味着希望,政策的持续性和实际效果将决定其成败,我们对新赛季的联赛充满期待。
此次改革的一个亮点是新的准入办法。它对A级俱乐部运动员的底薪进行了限制,规定“报名运动员联赛赛季工资不低于10万元”。同时,对于俱乐部欠薪问题也做出了限制性规定:如果俱乐部恶意拖欠运动员或教练员工资、奖金,或拖欠转会费、经纪费等超过三个月,并在中国排协提出整改期限内仍未全额支付,该俱乐部将失去准入资格。此外,A级俱乐部在准入审查中还需提交与运动员签署的劳动合同副本,运动员参赛将依据球队报名和劳动合同为准,不再考虑注册地。
然而,尽管改革初衷良好,俱乐部的财政支持依然是问题的关键。俱乐部大多依赖省局的资金支持,排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局。相比之下,篮球和足球的职业化进程并不如意,成绩一年不如一年,只有排球在半职业化和举国体制的双重体制下表现相对较好。
排协的改革方向无疑是积极的,但最终的效果还需看今年具体的运营情况。如果无法盈利,地方体育局的资金支持将面临挑战,少数地方可能勉强支持,而许多地方则可能陷入困境。
此外,防止欠薪的措施如果能有效执行,将是一个重大利好。目前国内不少球队的待遇非常差,拖欠薪资和训练费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深圳女排和辽宁女排曾频频曝出欠薪问题。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到女排的待遇问题。虽然女排成绩优异,但在外教的引入和国家队的国际交流方面仍存在差距。女排队员的收入与男排差距明显,尽管男排也面临着困境。对比其他国家,如韩国和日本的联赛,队员的薪资明显高于国内,例如韩国男排联赛的亚洲外援工资在第一年为12万美元,第二年为15万美元,大大高于国内水平。希望这些改革能为中国排球带来实质性的改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